万博全站APP官网登录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撰稿人:张文政 审定人:王文棣
一、学院简介
万博全站APP官网登录于2017年1月组建成立。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89年开办土地规划与利用专科专业, 1997年开办土地规划与利用本科专业,1999年更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03年开办公共事业管理和农村区域发展专业,2009年开办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17年开办社会工作专业。
学院办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能力培养”为教学原则,依托学校农科优势,围绕三农问题研究,立足甘肃、面向全国,密切国际和社会合作,建设地域、行业特色鲜明,体系完备的管理学科;一贯重视高水平师资建设,制定有专门规划和扶持政策,鼓励青年教师进行国内外访学、深造。现有教职工47人,有甘肃省领军人才2人、甘肃省飞天学者1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人;教师博硕士比率91%,异缘率65%,由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占比10.64%。
现设有公共事务与社会保障系、土地科学与管理系、农村发展与社会工作系3个教学系,开设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农村区域发展、社会工作共5个本科专业,在校全日制本科生927人。其中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于2009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在国内学术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较高。拥有省级文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甘肃农业大学文科实训中心,面积960平方米,设备220多台套,ArcGIS、SPSS、CAIT、CAPT等专业软件90多套,纸质图书资料5万余册,电子资料4T。
学院拥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招收土地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社会保障3个二级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拥有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招收农业管理领域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20余人。
学院坚持继承学校的优良传统,高度重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融合与互动,整体科研氛围浓厚。现有2个省级科研平台: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部农村发展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甘肃省新型智库—甘肃省现代农业和农村社会融合发展研究中心;2个校级科研平台:西部农村社会调查中心、中国三农政策与法治研究中心。2012年以来,学院教师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2项、教育部规划项目8项,公益类行业计划项目和省级科研课题等共59项,科研经费累计超过800万元;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4项;主编出版国家级、省级教材16部,出版专著19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教师人均课题数、人均经费数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很好地支持了教学中专业知识的更新。
学院社会合作与国际合作办学范围广泛,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多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拥有“1+2+1”、“2+2”等本科联合培养项目、“1+1”、“1.5+1.5”MPA、MBA、MSW、MPAcc等硕士联合培养项目,学生出国深造方便。与众多企事业组织单位签订助学、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创业等合作协议,开展务实合作,设有“尔雅助学金”,专项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与北京东方立品国际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积极开展教学合作,效果明显。
二、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一)专业设置
表1 2017-2018学年本科专业情况
序号 |
专业名称 |
专业代码 |
获批时间 |
在校生数 |
1 |
公共事业管理 |
120401 |
2003 |
248 |
2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120403 |
2008 |
236 |
3 |
土地资源管理 |
120404 |
1999 |
295 |
4 |
农村区域发展 |
120302 |
2003 |
98 |
5 |
社会工作 |
030302 |
2017 |
50 |
合计 |
5个 |
|
|
927 |
(二)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学院人才培养总体目标:重点培养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的资源管理、公共事务管理、社会保障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依据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结合《甘肃农业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学校、学院的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针对甘肃乃至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院各专业自身实际情况和条件,充分分析长期以来的专业教育经验与教训,征询用人单位对人才水平的要求及毕业生工作中的切身感受,在多次调整、优化、完善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形成目前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3.专业培养目标
公共事业管理:以管理学理论知识、实际技能为基本立足点,兼顾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培养具有现代化管理理论、公共经济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及其应用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及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保险实务为导向,体现农科院校学科与专业特色,以农村养老保险为重点,培养具备劳动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政府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团体、农村企事业单位、基层社区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社会保障相关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土地资源管理: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测量、制图、调查、规划、评价(含估价)与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房地产、规划、城建、农业、测绘等行政、企事业单位以及相关领域从事相关技术(工程)及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社会工作:培养具有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和社会工作实务能力;能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非政府机构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等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农村区域发展:以农村区域发展为对象,以农民增收、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培养具备区域经济、农村区域发展规划和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企业、政府及事业单位从事与农村区域(社区)发展相关的规划与设计、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三)学生规模
万博全站APP官网登录近年各专业人数
专业 |
2014级 |
2015级 |
2016级 |
2017级 |
土地资源管理 |
72 |
101 |
66 |
56 |
公共事业管理 |
64 |
84 |
51 |
49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68 |
64 |
53 |
52 |
社区工作 |
- |
- |
- |
50 |
农村区域发展 |
52 |
- |
46 |
- |
合计 |
256 |
249 |
216 |
207 |
(四)生源质量
学院近四年生源数量及其特征
类 别 |
2014级 |
2015级 |
2016级 |
2017级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男 生 |
110 |
54.46% |
72 |
28.92% |
60 |
35.29% |
81 |
39.5% |
女 生 |
92 |
45.54% |
177 |
71.08% |
110 |
64.71% |
124 |
60.5% |
城 镇 |
58 |
28.71% |
53 |
21.29% |
52 |
30.59% |
59 |
28.8% |
农 村 |
144 |
71.29% |
196 |
78.71% |
118 |
69.41% |
146 |
71.2% |
汉 族 |
175 |
86.63% |
226 |
90.76% |
152 |
89.41% |
184 |
89.8% |
少数民族 |
27 |
13.37% |
23 |
9.24% |
18 |
10.59% |
21 |
10.2% |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表2 2017-2018学年师资队伍情况表
合计 |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 |
专任教师学历结构 |
教职工总数 |
专任教师数 |
正高 |
副高 |
中级 |
其他 |
博士 |
硕士 |
本科 |
其他 |
49 |
41 |
3 |
20 |
16 |
2 |
10 |
24 |
7 |
0 |
比例83.7% |
7.3 |
48.8 |
39 |
4.9 |
24.4 |
58.5 |
17.1 |
- |
主讲本科生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
66.67 |
(二)教学经费
学院2014-2017年度教学经费统计表(单位:元)
项目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本科教学基本支出费 |
日常公用经费 |
103893 |
103893 |
84961 |
102534 |
设备购置与维护 |
180000 |
226572 |
150000 |
148417 |
教学实习实验 |
138072 |
98000 |
118844 |
182219 |
毕业实习实践 |
97500 |
91000 |
71000 |
79500 |
项目支出经费 |
学科竞赛 |
20000 |
20000 |
20000 |
20000 |
学生SRTP项目 |
24800 |
32000 |
25830 |
25300 |
实验室建设专项 |
100000 |
50000 |
200000 |
2200000 |
学生校外实习实训 |
235572 |
195000 |
230942 |
184680 |
总计 |
899837 |
816465 |
901577 |
2757970 |
(三)实验室和仪器设备
拥有省级文科实训示范基地1个:甘肃农业大学文科实训中心,面积960平方米,设备220多台套,ArcGIS、SPSS、CAIT、CAPT等专业软件90多套,纸质图书资料5万余册,电子资料4T。
中心下设电话访问调查实验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验室、社会工作专业综合实验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综合实验室、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综合实验室、电子双创实训室等6个功能室。在学校实验室管理制度框架下,制定专业内部相关配套制度或方案,并能够严格执行。实验室有专人负责,消防设施齐全。该专业教学中重视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运用,重点运用武汉大学等重点高校网络公开教学资源。
(四)实践教学基地
公共管理专业本专业建设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有甘肃省邦农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榆中康源现代农业生态园区等5个具有合作协议且稳定接纳毕业生的实习单位,每年有1-2个班的本科生前往基地开展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校内的实习和大学生创新工程主要依托甘肃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部农村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和文科实训中心开展,实践效果较好。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有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甘肃省邦农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甘肃鼎丰综合物流公址司等5个,基本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实习、实践效果较好。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习教学基地有甘肃省测绘工程院、天水市国土资源规划设计院、天水市金土地估价咨询有限公司3个,另外榆中县马坡乡土地调查与评价实践基地、榆中县和平镇土地调查与评价实践基地、七里河区阿干镇土地调查与评价实践基地等长期使用的实践教学基地。能够接纳80%以上学生实习所需。
表3 实践教学基地情况表
序号 |
基地名称 |
建立时间 |
面向专业 |
地址 |
1 |
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 |
2017.5 |
公共事业管理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 |
2 |
甘肃省邦农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 |
2017.5 |
公共事业管理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 |
3 |
甘肃鼎丰综合物流公址司 |
2017.5 |
公共事业管理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 |
4 |
榆中康源现代农业产业园 |
2015.10 |
公共事业管理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甘肃省榆中县 |
5 |
兰州市红古区农业科技示范园 |
2014.5 |
公共事业管理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甘肃省红古区 |
6 |
榆中县马坡乡土地调查与评价实践基地 |
2006 |
土地资源管理 |
甘肃省榆中县 |
7 |
榆中县和平镇土地调查与评价实践基地 |
2006 |
土地资源管理 |
甘肃省榆中县 |
8 |
甘肃省国土资源规划研究院 |
2009 |
土地资源管理 |
甘肃省兰州市 |
9 |
甘肃省测绘工程院 |
2005 |
土地资源管理 |
甘肃省兰州市 |
10 |
天水市国土资源规划设计院 |
2013 |
土地资源管理 |
天水市秦州区 |
11 |
天水市金土地估价咨询有限公司 |
2013 |
土地资源管理 |
天水市秦州区 |
12 |
兰州昌佳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
2018 |
土地资源管理 |
甘肃省兰州市 |
13 |
甘肃金徽酒业集团公司 |
2018 |
公共事业管理 劳动与社会保障 社会工作 |
甘肃省徽县 |
(五)奖励与资助
1、奖助学金
(1)国家奖学金(8000元/年)
2017年国家奖学金全校名额为34人,万博全站APP官网登录分配名额为2人,通过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讨论研究决定推荐14级劳动社会保障班王媛媛、14级公共事业管理班赵淑梅2名同学为万博全站APP官网登录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并上报学校。
(2)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年)
2017年国家励志奖学金全校名额为745人,万博全站APP官网登录分配名额为43人,通过各班人数比例将名额分配给各班,各班通过班级评选上报学院总人数为43人。经过核对所有享受励志奖学金的同学全部在贫困库中。
(3)盛彤笙奖学金(一等:4000人/年;二等:3000人/年)
2017年盛彤笙一等奖学金全校名额为250人,万博全站APP官网登录分配名额为14人,盛彤笙二等奖学金全校名额为500人,万博全站APP官网登录分配名额为29人,通过各班人数比例将名额分配给各班,各班通过班级评选上报学院一等总人数为14人,二等总人数为29人。
(4)国家助学金(一等:3000元/年;二等:2500元/人;三等:2000元/人)
2017年国家一等助学金全校名额为2020人,万博全站APP官网登录分配名额为110人,国家二等助学金全校名额为2040人,万博全站APP官网登录分配名额为111人,国家三等助学金全校名额为3096人,万博全站APP官网登录分配名额为169人;通过各班人数比例将名额分配给各班,各班通过班级评选上报学院一等总人数为110人,二等总人数为111人,三等总人数为169人。经过核对所有享受助学金的同学全部在贫困库中,做到了应助尽助。
(5)日本真如助学金(3000元/年连续资助四年)——只针对2017级新生
2017年日本真如助学金全校名额为10人,万博全站APP官网登录大一各班各报送一人,通过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讨论研究决定推荐17级公共事业管理班闵河果为此助学金人选并上报学校。
(6)松下育英奖学金(2000元/年)——只针对2-4年级学生
2017年松下育英奖学金全校名额为15人,万博全站APP官网登录分配名额为1人,学院通过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讨论研究决定推荐14级农区班孟庆成为此助学金人选并上报学校。
(7)美国胡氏教育奖助学金(2000元/年)——只针对2-4年级学生
2017年美国胡氏教育奖助学金全校名额为100人,万博全站APP官网登录分配名额为6人,根据奖助学金在分配过程中部分缺额班级和上一学年获得过荣誉的班级给予了名额,通过班级申报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讨论研究决定推荐:14级社保班:常胜兵;14级土管班:林彦军、王莹书;14级农区班:刘世权;15级土管班:陈晓芳;16级农区班:杨多红6人为此助学金人选并上报学校。
(8)新长城助学金(1840元/年)——只针对2017级新生
2017年新长城助学金全校名额为19人,万博全站APP官网登录分配名额为1人,通过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讨论研究决定推荐17级社保班王文 强为此助学金人选并上报学校。
2017年万博全站APP官网登录学生总人数为925人,困难学生总人数为:592人,占学院总人比例64.00%;其中特殊困难生人数238人,占学院总人比例:25.73%;一般困难生人数354人,占学院总人数比例38.27%。万博全站APP官网登录奖学金(国家、国家励志、盛彤笙、松下)获得总人数89人,奖助比例(占总人数比例)9.62%,奖助比例(占困难生人数比例)15.03%。助学金(国家、日本真如、美国胡氏、新长城)获得总人数398人,奖助比例(占总人数比例)43.03%,奖助比例(占困难生人数比例)67.23%;奖助学金获得总人数合计487人,奖助比例(占总人数比例)52.65%,奖助比例(占困难生人数比例)82.26%。
2、创优评优
(1)先进班级体(2-4年级,班级总数为17个)
2017年万博全站APP官网登录先进班级申报数为5个,根据条件筛选符合条件班级数为2个,分别为:14级土管(2)班,16级土管班。申报比例为:11.76%。
(2)三好学生(2-4年级、学生总人数720人)
2017年万博全站APP官网登录三好学生以符合条件的学生申报为原则,共计申报人数为101人,申报比例为:14.28%。
(3)三好学生标兵(3-4年级、学生总人数505人)
2017年万博全站APP官网登录三好学生以符合条件的学生申报为原则,共计申报人数为13人,申报比例为:2.58%。
(4)优秀学生干部(2-4年级、总申请人数33人)
2017年优秀学生干部全校名额为91人,万博全站APP官网登录分配名额为5人,根据各班报送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讨论研究决定推荐:14公管班长:魏东;14社保班长:张文光;万博全站APP官网登录团委学生会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部长:马利亚;万博全站APP官网登录团委学生会心理部部长:杨晏;万博全站APP官网登录团委副书记:金伊宁5人为优秀学生干部人选。申报比例为:15.15%。
(5)优秀毕业生(四年级、学生总人数257人)
2017年万博全站APP官网登录优秀毕业生以符合条件的学生申报为原则,共计申报人数为68人,申报比例为:26.46%。
(6)单项奖(2-4年级、学生总人数720人)
2017年万博全站APP官网登录单项奖以符合条件的学生(个人或团体)申报为原则,共计申报项目7项,其中:文明风尚奖:1项;创新奖:4项;创业奖:2项。申报比例为:0.97%。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教学改革思路
学院紧密围绕办学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条件建设为基础、队伍建设为保障,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根本动力,在教学思想上,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思想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个性发展,大力推进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在教学理念上,坚持以质量为中心,立足产业背景和社会需求,强化学术氛围,注重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生命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专业内涵;在教学手段上,大力推进教改和教法研究,积极采用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推进本科生“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结合学科发展情况和社会需求,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在重视传统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专业选修课,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职业规划、选择合适的选修课。
强化保障体系建设。加强教学督导与过程管理,建立教育教学管理的长效机制;理顺教学环节和教学程序,通过制度建设理顺学院的教学环节和教学程序,实现教学有环节、环节有流程、流程需监督、监督有表格、表格需存档的教学过程管理。
表4 选修课学分及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
序号 |
专业名称 |
总学分 |
选修课 |
实践教学 |
学分 |
比例(%) |
学分 |
比例(%) |
1 |
公共事业管理 |
160 |
40 |
25 |
18 |
11.3 |
2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160 |
36 |
22.5 |
20 |
12.5 |
3 |
土地资源管理 |
160 |
37 |
23.1 |
23 |
14.4 |
4 |
农村区域发展 |
160 |
45 |
28.1 |
17 |
10.6 |
5 |
社会工作 |
160 |
35 |
21.9 |
20 |
12.5 |
(三)专业建设与结构调整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09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现已开始进行一本专业招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重新确定了城市管理为主的发展方向,全面制定新版培养方案,新方案充分体现专来特色和优势,与学院办学目标与定位相匹配;学院2017年新增社会工作专业,结合学校农业学科优势和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和社会工作实务能力的专业人才。
(四)教育信息化与教学方法改革
在学校的总体安排下,学院稳步推进教学及管理信息化,现在学院排课、学生选课、成绩登陆、学生评教等全部在教务管理系统完成。2017年学校启用了“本科毕业论文查重系统”,并将启用新教务管理系统。
学院3名教师参加了"第一期混合式课程教学技能培训班",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中一名教师因考核成绩优异获得去北大学习交流教学方法的机会。
(五)课程与教材建设
1.课程建设
学院重视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带动和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教材建设与选用
在教材选用上,按照学校的明确规定,除非该门课程还没有21世纪实际教程、十二五规划教程等国家级规划教材,都必须选择国家级规划教材,学校也专门建立了科学的教材选用和评估制度。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全部选用的是21世纪教程或十二五规划教程等国家级规划教材,而且教学中不断更新教材的版本,紧跟时代步伐,严格执行了学校教材选用制度。
表5 2017-2018学年课程开设情况
|
合计 |
教授 |
副教授 |
讲师 |
助教 |
承担课程人数 |
29 |
1 |
13 |
13 |
2 |
开课门次 |
173 |
3 |
66 |
98 |
6 |
学时数 |
7096 |
80 |
2792 |
3984 |
240 |
教授讲授课程占总门次的比例(%) |
1.7 |
(六)教学研究与成果
表6 教学成果及质量工程项目情况
级别 |
特色专业 |
精品课程 |
教学名师 |
教学团队 |
实验教学 示范中心 |
获奖教材 |
教学成果 |
国家级 |
1 |
|
|
|
|
|
|
省级 |
|
|
|
|
1 |
|
3 |
校级 |
|
|
|
2 |
|
|
|
(七)实践教学
学期 |
专业班级 |
人数 |
实践环节名称 |
实践类别 |
环节周数 |
指导老师 |
实习地点 |
2017-2018第一学期 |
14公管 |
64 |
助管实践 |
校内实习 |
1周 |
全系教师 |
学校机关处室 |
14社保 |
69 |
助管实践 |
校内实习 |
1周 |
全系教师 |
学校机关处室 |
15社保 |
64 |
基层社区实习 |
校外实习 |
1周 |
全系教师 |
兰州新区 |
15公管 |
84 |
基层社区实习 |
校外实习 |
1周 |
全系教师 |
兰州新区 |
14土管 |
36+36 |
GIS制图技术与实践 |
校外实习 |
1周 |
程文仕(土管1班)、黄鑫(土管2班) |
甘肃省兰州市和平镇 |
14土管 |
36+36 |
土地调查与评价 |
校外实习 |
1周 |
程文仕(土管1班)、黄鑫(土管2班) |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 |
2017-2018第二学期 |
17社工 |
51 |
参观社区管理、社工实践 |
校外实习 |
1周 |
陈思明、司睿、王文棣、张文政、杨萍、樊王妮、王枫萍 |
安宁区刘家堡街道 |
17土管 |
57 |
地学基础实习 |
校外实习 |
2周 |
岑国璋 |
大沙沟、兴隆山、刘家峡、刘峡口、天祝马牙雪山、和政县、松鸣岩 |
15公管 |
84 |
公管专业实践 |
校外实习 |
1 |
18人 |
天水市麦积区 |
15社保 |
54 |
社保专业实践 |
校外实习 |
1 |
18人 |
天水市麦积区 |
四、质量保障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院长主管、副院长分管教学工作,三位系主任及教学秘书具体落实教学工作的机制运行顺畅。落实听课制度,形成系部集体听课、学院诊断式听课的常态机制,全年党政领导、系部主任听课均在8次以上。
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在学校的支持下,对文科实训中心进行了重新装修和改造,使教学基本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建成了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专业各自的综合实验室、电话调查访问室以及创新创业实训室,各功能实验室均配备了学科相关最新版软件,有效提升了学院实验课程开设条件,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学院根据学校的有关文件,制定细化了教学管理的有关文件,强化了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
(二)教学质量监控措施
为了深入了解课堂教学情况,掌握教学动态,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院根据听课制度规定强调了学院领导听课制度,随机选择学年内的本院教师课程听课。督学对任课教师的听课内容、优点、不足、建议等做评定,并及时将任课教师授课情况反馈给教学办和教学主管领导。每学期学校统一组织学生网上评教、毕业生问卷调查,了解教学效果及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强化学院督导委员会工作,通过听课相互学习提高,落实系内听课制度,按照学校文件要求的听课学时进行考核。
强各系集体备课机制的落实,相互提出意见建议,促进拓展思路和青年教师成长;加强对提前考试的审批,加强要求严格监考。
(三)教学质量监控成效
全院教师普遍治学严谨、备课认真、教案讲义规范。在全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评价结果均为优秀。开展“教案展评”公开活动及“精彩一课”公开课活动,1人获“精彩一课”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五、学生素质与发展
(一)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
学院现有学生第二课堂活动项目通过分类、归纳和整理,纵向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横向分为技能类、知识类、综合类和文体类四大类。学院制定了详细的日程表,通过校、院、班(学生社团)三级组织的项目活动,完成年度培养任务,逐步实现培养目标。
第二课堂项目汇总表
项目名称 |
时间 |
项目名称 |
时间 |
项目名称 |
时间 |
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 |
3月 |
主持人大赛 |
5月 |
“致青春”朗诵大赛 |
10月 |
创业大赛 |
3月 |
才艺大赛 |
6月 |
征文大赛 |
10月 |
素质拓展竞赛 |
3月 |
勤工助学先进个人评比 |
6月 |
创业论坛 |
10月 |
“心灵之约”兰州金宝贝高校融合活动 |
3月 |
“心灵之约”迎新晚会 |
6月 |
“创意无限,传递温暖”爱心手工艺作品 征集活动 |
10月 |
甘肃省大学生 地学知识竞赛 |
4月 |
文艺晚会 |
6、12月 |
宿舍微视频大赛 |
10月 |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 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
4月 |
军事训练 |
7月 |
甘肃省大学生化学 知识竞赛 |
11月 |
甘肃农业大学地学 科普知识系列活动 |
4-6月 |
社会实践 |
7月 |
三节标语大赛 |
11月 |
“5•25心理月” 系列活动 |
4月 |
入学知识竞赛 |
9月 |
“中华好诗词” 知识大赛 |
11月 |
校风校训主题教育 精品团日观摩活动 |
4月 |
综合测评活动 |
9月 |
“游子吟”毕业季 系列活动 |
11月 |
体育类比赛 |
4-11月 |
创优评优活动 |
9月 |
3.5雷锋志愿者活动之 “黄河行”活动 |
11月 |
测量技能大赛 |
5月 |
奖助学金评定 |
9月 |
“校园文明伴我行” 活动 |
11月 |
辩论赛 |
5月 |
创业设计大赛 |
9月 |
|
|
(二)创新创业教育
SRTP实施校院两级立项,扩大参与面,注重训练质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41项SRTP项目获准立项。学院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独立设置“双创”学分3学分,精心组织,严格要求。本科生可通过参加专业竞赛、SRTP、发表学术论文、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大赛、网课学习等途径获得学分。
2018届毕业生参加SRTP项目的学生比例达到42.97%,2017-2018学年共计发表学术论文11篇,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55项。
学院为加强学生的“双创”教育,在SRTP项目经费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学校“双创”学院10万元专项,用于培育和鼓励本科生自设题目,经过一个研究周期,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尽早接触和参与科学研究,为毕业论文制作提前实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学生参与科研与学生科技文化活动
1.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紧密围绕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和毕业生能力培养目标,突出体现创新人才培养与专业特色,增加实践内容,优化实验类型,增加创新性实践比例,有效地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试验)、综合实践、教学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创新工程(社会实践、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科研训练项目、创新创业项目、专业资质证书等)等方面。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 践 体 系 |
土地资源管理 |
公共事业管理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社会工作 |
备 注 |
实验(学时/学分) |
548/25 |
128/8 |
152/9.5 |
500/30.5 |
课内或独立开课实验 |
教学实习(周/学分) |
9/9 |
3/3 |
5/5 |
9/9 |
实践基地集中实习 |
毕业实习论文(月/学分) |
3/15 |
3/15 |
3/15 |
3/15 |
完成毕业实习与论文 |
创新工程(项/学分) |
(1-3)/3 |
(1-3)/3 |
(1-3)/3 |
(1-3)/3 |
完成1-3项获3学分 |
实践学分合计 |
52 |
29 |
32.5 |
57.5 |
|
2.大学生科研训练(SRTP)
2018年度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立项项目一览表
编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组主持人 |
指导教师 |
|
|
1 |
基于生态学视角的研究生教育生态优化策略研究 |
刘晶晶 |
范国华 |
|
2 |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调查—以安宁区各大高校为例 |
张妍 |
刘利 |
|
3 |
静宁县精准扶贫政策效果评价研究 |
刘宁宁 |
张文政、王小川 |
|
4 |
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发展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以甘肃天水为例 |
王乐 |
陈俐伶 |
|
5 |
裕固族夫妻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
王婧 |
范国华 |
|
6 |
主体参与视角下窑洞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
王瑾 |
王枫萍 |
|
7 |
通渭县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研究 |
陈燕妮 |
吕蕾莉 |
|
8 |
甘南藏族自治州牧民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以卓尼县大峪沟为例 |
张凡 |
司睿 |
|
9 |
易点体训 |
罗南 |
刘敏 |
|
10 |
甘肃省渭源县五竹镇"新农合"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 |
孙艳梅 |
陈思明 |
|
11 |
凉州区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现状调查研究 |
齐艳蓉 |
陈海生 |
|
12 |
瓜州县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分析 |
谢 君 |
王小川 |
|
13 |
在校大学生图书馆资源利用情况调查研究-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 |
王娅婷 |
韩建民 |
|
14 |
十五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对神木市的影响 |
伏尚尚 |
樊王妮 |
|
15 |
关于贫困地区学前教育资源分配现状的调查研究--以甘肃省定西市漳县为例 |
王雅馨 |
樊王妮 |
|
16 |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生态旅游调查研究 |
张文静 |
司睿 |
|
17 |
静宁县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王娟 |
陈思明 |
|
18 |
广河县农业补贴政策实施效果调查研究 |
马娅琴 |
陈海生 |
|
19 |
丝绸之路上的农具研究——以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为例 |
李亚州 |
刘敏 |
|
20 |
安宁区限购条件下的房地产市场研究 |
王悦 |
李澧洪 |
|
21 |
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变化及生态风险评估 |
王璐 |
乔蕻强 |
|
22 |
兰州新区未利用地开发潜力动态评价 |
周桂竹 |
江晶 |
|
23 |
土地利用效率动态测度及因素分析 |
孙颖 |
黄鑫 |
|
24 |
兰州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调查分析 |
马鹏伟 |
江晶 |
|
25 |
临洮县洮阳镇耕地流转情况调查研究 |
边惠琴 |
许艳 |
|
26 |
兰州市住宅市场供求现状及其分析 |
张彦伟 |
徐波 |
|
27 |
迭部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以扎尕那为例 |
格桑卓玛 |
杨昌裕 |
|
28 |
内流河流域土地整治关键技术研究 |
汪俊莉 |
程文仕 |
|
29 |
内流河流域土地整治项目设计方案比选研究 |
唐正灵 |
程文仕 |
|
30 |
耕地流转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
周凡 |
陈英 |
|
31 |
甘肃省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研究 |
梁军燕 |
乔蕻强 |
|
32 |
甘肃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天水市张家川县长宁村调查 |
柴晓娟 |
王文棣 |
|
33 |
河西走廊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调查研究 |
李昌平 |
逄 蕾 |
|
34 |
陇中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户马铃薯养分资源投的调查与分析 |
雒满凤 |
常 磊 |
|
35 |
农村发展研究方法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
王 泽 |
逄 蕾 |
|
36 |
甘肃省定西市农业生产中秸秆利用问题的调查研究 |
杨 云 |
魏春楠 |
|
37 |
武山县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研究 |
钟天民 |
柴守玺 |
|
38 |
天水市农作物秸秆利用情况统计与分析 |
赵 平 |
刘耀权 |
|
39 |
在校大学生兼职行为利弊研究与分析——以兰州市各高校为例 |
刘旭东 |
刘耀权 |
|
40 |
陇东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
郭苗苗 |
李晓丹 |
|
41 |
甘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 |
姜有明 |
李晓丹 |
|
3.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坚持1 人1题,坚持选题审核、开题论证、论文答辩等环节,强化学生科研研究能力与学术论文写作能力。2018届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共7篇(公共事业管理2篇、土地资源管理2篇、劳动与社会保障2篇、农村区域发展1篇)。
2018届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一览表
序号 |
专业 |
论文题目 |
学生姓名 |
指导教师 |
1 |
土地资源管理 |
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土地利用效率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关系研究 |
赵琴琴 |
黄 鑫 |
2 |
土地资源管理 |
基于InVEST模型的土地整治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研究 |
焦云腾 |
江 晶 |
3 |
公共事业管理 |
民勤县东坝镇农民市民化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 |
任秀 |
陈海生 |
4 |
公共事业管理 |
临洮县驹山村青年农民工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
杨红 |
司睿 |
5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甘肃省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影响及区域差异研究 |
王媛媛 |
范国华 |
6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行状况研究 |
马建梅 |
刘书明 |
7 |
农村区域发展 |
会宁县贫困农户外出就业情况研究 |
史琛 |
常磊 |
(四)理想信念与文化素质教育
学院注重对学生的理想信念与文化素质教育,利用课程思政、主题团日、党课培训、第二课堂等通道,加强学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通过课程选修、主题报告、社会调研、传统节日庆祝及学生社团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素养崇尚、学习、传播氛围,引导学生加强文化素质学习和修养。
(五)社会实践与社团活动
1.社会实践
学院注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每年要求全部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并组队由专业老师带队深入农村开展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一览表
专业 |
年份 |
实践内容 |
参与学生人数 |
实践成果 |
土地资源管理 |
2014 |
乡土调查 |
8 |
校优秀团队、优秀论文 |
2015 |
乡土调查 |
9 |
校优秀团队、优秀论文 |
2016 |
乡土调查 |
7 |
校优秀团队、优秀论文 |
2017 |
乡土调查 |
9 |
校优秀团队、优秀论文 |
公共事业管理 |
2014 |
关爱留守儿童 |
10 |
校优秀团队、优秀论文 |
2015 |
关爱留守儿童 |
12 |
校优秀团队、优秀论文 |
2016 |
关爱留守儿童 |
12 |
校优秀团队、优秀论文 |
2017 |
关爱留守儿童 |
15 |
校优秀团队、优秀论文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2014 |
关爱留守儿童 |
10 |
校优秀团队、优秀论文 |
2015 |
红色革命基地调研 |
12 |
校优秀团队、优秀论文 |
2016 |
电商调研、定向扶贫 |
10 |
校优秀团队、优秀论文 |
2017 |
红色革命基地调研 |
13 |
校优秀团队、优秀论文 |
2.社团建设与科技活动
社团名称 |
对应专业 |
品牌活动 |
地理信息协会 |
土地资源管理 |
“资环杯”GIS大赛 |
心理协会 |
公共事业管理 |
心灵旅报 |
爱的痕迹 |
全校各专业 |
爱的痕迹主题实践 |
(六)学风与校园文化建设
1.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效果
每年对学生进行学籍清理,学生一学期中取得学分不足12学分的给予退学警告,退学警告由学生所在学院发出并及时通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必要时召开家长会进行通报传达。
深化创优评优活动,着力推进先进班集体、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创建工作。
2.文化建设
利用迎新、毕业生欢送、创先争优等契机,加强校史参观、校风校训传承,型塑学生“文明之楷模,公益之先锋”的管院学子形象,引导本科学生争做 “一懂两爱”的校院文化践行者。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万博全站APP官网登录2018年应届毕业本科学生256人,其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64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68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72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52人。经学士学位授予资格预审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拟有62人取得学士学位证书、2人不能授予学士学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拟有66人取得学士学位证书、2人不能授予学士学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拟有70人取得学士学位证书、2人不能授予学士学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拟有46人取得学士学位证书、6人不能授予学士学位。
2018届毕业生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授予学位专业 |
本 科 毕 业 人 数 |
授 予 学 士 学 位 人 数 |
总 计 |
男 |
女 |
少数民族 |
总 计 |
男 |
女 |
少数民族 |
公共事业管理 |
62 |
29 |
33 |
6 |
62 |
29 |
33 |
6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66 |
14 |
52 |
9 |
66 |
14 |
52 |
9 |
土地资源管理 |
70 |
26 |
44 |
11 |
70 |
26 |
44 |
11 |
农村区域发展 |
46 |
29 |
17 |
0 |
46 |
29 |
17 |
0 |
合 计 |
244 |
98 |
146 |
26 |
244 |
98 |
146 |
26 |
(二)考取研究生情况
表7 2017-2018学年毕业生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序号 |
专业名称 |
毕业率 |
学位授予率 |
考研率 |
就业率 |
四级通 过率 |
六级通 过率 |
1 |
公共事业管理 |
96.88 |
96.88 |
9.37 |
87.10% |
12.5%(2017年12月)13.37%(2018年6月) |
4.62%(2017年12月) 3.7%(2018年6月) |
2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97.06 |
97.06 |
13.23 |
92.65% |
3 |
土地资源管理 |
97.22 |
97.22 |
26.39 |
91.67% |
4 |
农村区域发展 |
88.46 |
88.46 |
21.15 |
100.00% |
5 |
社会工作 |
— |
— |
— |
— |
(三)学科竞赛成果
表8 2017-2018学年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果
年级 |
参与SRTP项目 |
参加学科竞赛获奖数 |
发表论文数 |
发明专利数 |
其他 获奖 |
人数 |
占总学生比例 |
国家级 |
省部级 |
校级 |
SCI等期刊 |
核心 期刊 |
一般 期刊 |
2014 |
110 |
42.97 |
3 |
3 |
|
|
|
2 |
|
|
2015 |
186 |
75.3% |
10 |
5 |
|
|
|
8 |
|
|
2016 |
179 |
84.43% |
6 |
8 |
|
|
|
1 |
|
|
2017 |
36 |
17.56% |
13 |
7 |
|
|
|
|
|
|
合计 |
511 |
55.54% |
32 |
23 |
|
|
|
11 |
|
|
(四)毕业生就业情况
表9 2017-2018学年就业情况
序号 |
专业名称 |
就业率(%) |
1 |
公共事业管理 |
87.10% |
2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92.65% |
3 |
土地资源管理 |
91.67% |
4 |
农村区域发展 |
100.00% |
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集中在西部地区省份,选择西部省份就业学生占就业总数的90.3%。在甘肃本省就业的学生比重最大,占就业总数的77.9%,其次是陕西、新疆。毕业生选择到省会城市就业人数占就业总数9.2%,选择到直辖市就业的共有17人,占就业总数的6.8%。
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分布广泛,其中信息传输、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批发与零售以及房地产等行业为主要流向,占就业总人数的66.9%。
(五)用人单位评价
通过开展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就业创业论坛和用人单位实地走访等工作,做好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工作,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质量反馈体系,进一步增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认为我院毕业生工作态度端正,责任心较强,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很好地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
同时,用人单位认为我院毕业生需要加强培养的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动手操作、创新实践、自主研发能力较弱。二是岗位适应和耐挫能力、自我展示及自信心、社会交往和协调能力等方面还需锻炼提高。
七、特色发展
土地资源管理一体两翼三模块教学体系。
(一)“工管结合”的专业发展思路
课程内容体系向工科目标进行调整和改革,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管理科学工科化的办学模式,走“工管结合”的专业发展思路。这充分体现了土地科学走社会科学道路、用自然科学方法的学科属性,依托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学科优势。
(二)“一体两翼三模块”的专业特色
甘肃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具有“一体两翼三模块”较为鲜明的专业特色,“一体”即以土地资源利用为主体,“两翼”即土地管理(不动产产权产籍管理、管理、)和技术应用(包括土地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遥感技术、测量技术、制图技术),“三模块”即对象模块(土地-资源-环境-生态),专业模块(经济-法学-规划-管理),手段模块(测量-制图-计算机系统-土地信息系统设计)。旨在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门人才能够充分利用土地信息技术,实现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获取手段自动化、业务办公信息化、专家评价系统智能化、决策科学化、土地动态监测手段现代化以及土地信息管理网络化。涵盖了管理学、经济学、资源学、地理学等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囊括了土地信息技术、测量与制图技术的基本技能。
(三)“139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模式
即整合专业实践环节,针对特定区域,以“一张图”为主线,通过数据获取、分析评价、利用规划三个环节,将土地条件调查、土地类型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九大块业务工作有机结合,集中开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践。
(四)“多专业协同发展”的办学模式
逐步实践探索出由单一专业到多学科、多专业的协同发展的不同专业群建设模式,形成了以地球科学为基础,以土地-资源-环境-生态为研究对象,以测量-制图-计算机-土地信息系统设计为技术支撑,以信息化管理为服务职能的办学理念,为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生态学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大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有利于促进各专业的融合,带动交叉学科的发展。使土地资源管理学科专业由单一专业到多学科、多专业的协同发展的不同专业群建设模式,形成以土地资源利用为主体,以土地管理(不动产产权产籍管理、管理、)和技术应用(包括土地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遥感技术、测量技术、制图技术)为“两翼”,整合力量从对象模块(土地-资源-环境-生态),专业模块(经济-法学-规划-管理),手段模块(测量-制图-计算机系统-土地信息系统设计)“三模块”角度,逐步实现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学与土地资源管理的专业大融合,形成大的学科群,促进学科专业发展。
(五) “院地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
以校外实习基地(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为依托,通过具体的业务工作,在地方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下,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去“实践”,并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适时调整和确立具体各环节的人才培养办法,进而实现学校、行政或企事业单位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将传统的学校一段式教育,变为“1+1”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实施4年大学本科教育3年在学校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学习,1年时间由业务部门提供平台、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相关业务工作,主要进行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培养(专业综合实践)和毕业实习,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融为一体。
⑴专业综合实践策略
“院地合作”的专业综合实践以实习基地(地方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或相关企事业单位)为平台,以横向合作项目(业务工作)为载体,由地方政府提供资金和相关条件,院系统一安排,项目负责人(专业教师)总负责,由专业教师组织学生,共同开展业务研究与训练工作。最终,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用成果(相关企事业单位获得效益)、学生学会专业技术本领、教师完成学生培养任务,三方共同受益。
⑵毕业实习策略
“院地合作”的毕业实习由学校毕业实习指导教师总负责,以地方行政管理部门或相关企事业单位为平台,以单位实习工作内容为载体,由实习单位提供工作条件、必要的生活补助和相关资料,实习单位的业务指导老师指导完成实习工作,由学校毕业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
制作工作。最终,地方政府完成了工作、学生学会了实际工作的本领、教师指导完成了学生培养任务,三方共同受益。
八、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一)主要问题
1.定位与目标
⑴学院自2017年1月10日成立以来,教师、学生对学院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理解不够深入,把握不够系统,特别是对先进的教育理念如何贯彻落实到学院办学和人才培养上, 还缺乏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索。过去的思维定势还没有完全被打破,存在着用老办法培养学生、用旧标准衡量学生等不利于学生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现象。
⑵学院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目前没有在全院形成统一共识,部分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与教育教学方式,探索与创新的动力不强,对于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才培养的要求与特点思考不多,钻研不深,因此也就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体现和贯彻学院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定位。这就需要进一步在全体教职工中进行宣传与强化,并在以后的办学过程中进一步调整与优化,使之更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学院发展目标。
2.师资队伍
⑴师资队伍整体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我院教师总量基本能满足当前的教学工作需要,但从发展要求来看,教师总量还不够充足,高职称教师比例偏小,教师队伍相对年轻化,有影响的教学骨干、名师、学科专业带头人的数量还比较少。
⑵学院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科研项目少,教师教学投入比例虽高,但是教学水平提高的进展速度不够快。
3.教学资源
⑴学生实验实践场所不足,影响了实验教学、学生技能训练的开展,制约了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室不足,缺少高水平的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训场所和虚拟仿真实训场所。
⑵课程资源总量偏少,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成才需求。优质课程资源数量偏少,高水平课程占课程总量比例较低,引进和使用优质在线开放课程的数量少。
教师参与新兴的网络课、多媒体课、慕课等教学信息化改革建设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⑶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质量有待提高,建设与管理不够规范,基地利用率不高,形成了实习“形式化”的局面。
4.培养过程
⑴学院目前尚无系统的教学改革研究规划,教师对教学改革的探索、投入不足,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和手段的能力不够,教学改革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性,教学效果和质量受到一定影响。教学研究项目的级别和数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研究论文数量和层次还有待提高,特别是主持承担的省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没有,省级教学成果奖、省级精品课程偏少。
⑵对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论证不够充分,专业的设计性综合性不强,尤其是实验实践教学设置总量不足、实验内容更新不足,导致学生实践实训能力比较薄弱。
⑶第二课堂与学科联系还需进一步提升,需加强与专业课程建设的结合;学术社团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专业教师参与度还需进一步提升。班主任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不履行职责(或缺位)的情况仍然存在;第二课堂建设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大学生创业联系不紧密;对于活动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引导学生参加省级大赛的平台和途径。
⑷学生的国际化观念比较淡薄,对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而且在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从学校到学院,学生对外交流相对缓慢和滞后,外语口语能力亟待提高。
5.学生发展
⑴录取分数线在甘肃省属院校中处于中等,专业之间差异较大,总体生源质量一般。
⑵学生工作管理中存在落实不到位,学生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风建设工作亟需加强。
⑶学生就业理念保守,没有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改变,加上个别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与实际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造成个别学生就业前景不乐观,就业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6.质量保障
⑴部分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的积极性不高,参与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教学活动的广度、深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⑵在质量信息及利用方面,有些教学档案文件的收集尚欠齐备,尤其是质量信息的利用率偏低,教学质量监控在样本选取、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反馈等方面都存在不足,致使教学质量保障作用发挥不够;课程数字资源建设的完成率、优秀率还不够理想,有待提高。
⑶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不够健全。目前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只限于课堂教学的评价,仅凭学生系统评教还不能完全客观的反映出教师课堂授课水平和质量。课堂跟踪调查和专家、同行评教环节需要加强。
(二)应对策略
1.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
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要围绕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在全体教师中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进一步确立适应社会需求的办学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思想认识问题,引导广大教师以科学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学理念引领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促进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学院发展系统规划
加强调研,科学规划,明确学院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和措施。要开展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学院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机遇和挑战,破解学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制订学院“十三五”规划,使定位更加准确,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措施更加有力。重点分析研究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准确判断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的动态变化, 进而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途径和方式,制订落实相关的规划、政策与措施,使我院在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就业竞争能力等方面,有新举措、新作为。
3.师资队伍建设
内培外引,团队带动,促进师资队伍结构优化。一是以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为重点,适度扩大师资队伍规模,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二是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大力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促进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对取得重大教学、科研成果的优秀人才给予重奖。三是进一步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设立教师发展专项经费,加强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和交流的支持力度。四是加强团队建设。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学科专业布局,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学科专业带头人队伍和教学科研团队的建设为重点,探索教学科研力量和学术梯队的新的组织方式,促进高水平师资团队的形成。
4.教学资源
积极作为,争取支持,多渠道筹措教学经费。要以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实际作为,赢得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加强与地方各级政府和企业的联系合作,在合作共建实验室等方面,争取合作单位的资金支持,通过为地方和企业开展项目研发、技术攻关等,增加横向科研经费。充分发挥校友的作用,多方面筹措办学经费。
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有特色的专业优质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构建数字化、个性化的网络教育体系,形成“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环境,最大程度发挥网络教学资源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支持作用。
加强和巩固校内实验室建设,开拓校外实践基地。优化实践基地的结构与布局,确保每个专业都有一定数量的示范性强、使用效率高的实践教学基地。
5.培养过程
建立由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组成的多元化导师队伍,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和引导。要求辅导员、任课教师经常深入教室、宿舍,与学生交流,做好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健全全员育人、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创业教育、学业规划设计大赛等途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学业、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和创业教育,指导学生为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奋斗目标,激发学生成才动力。积极构建和完善学生创业教育和创新技能教育体系,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营造浓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拓展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科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做到真正根据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对学生在知识结构、专业方向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强化学生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强化第二课堂育人地位,实现第二课堂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强化实践成果转化,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创新、就业创业相结合,构建第二课堂实践成果共享机制,提升第二课堂的育人效果。
6.学生发展
加大学院招生宣传力度,通过新媒体等多种宣传手段,让考生对各专业的专业内涵、培养能力、就业前景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理性选择报考专业,不断提高全社会对我院的认知度和关注度,使学院的生源状态更趋理想。
完善学院全员“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坚持学院领导兼任新生班主任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任课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增强“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引导教师主动关心学生、指导学生,发挥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领、启发、示范、带动作用;落实好班主任和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在学生思想、学业、生活、心理等方面做好全方位个性化指导工作。
注重加强学业管理。严肃课堂纪律,加强学风建设,建立“学生——学校——家长”三位一体的“预警机制”。针对不同层次、年级和类型的学生,采取点对点、一对一等方式,提高学风建设的针对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风建设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增强主动参与学风建设的自觉性。
加强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教育和指导,积极构建和完善学生创业教育和创新技能教育体系,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营造浓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氛围,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学生职业选择的观念。把创新创业的课程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发课程资源,完善课程设置,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
7.质量保障
完善教学质量标准。按照教育部本科专业类的教学质量标准,紧紧依据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广泛调研,科学论证,从教师、学生、课程、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等核心环节构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同时加强对质量标准的学习和研究,对质量标准的依据、取向、内容、规范等提出明确要求,针对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点,制定可考核的具体指标。
建立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的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机制,为教学管理及时、精确地提供统计、评价和可靠的分析,帮助院领导、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决策论证,合理调度使用教学资源,及时提供有效的教学服务,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
建立教师教学综合评价体系。在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基础上,强化对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评价,将教学工作量以及教师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开展教学研究情况、获得教研成果和奖励情况、教书育人情况等纳入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同时探索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方式,把学生对课程学习投入与收获的自我评价结果列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逐步建立起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